本次会议期间,刘洁莉、李瑜波、段晓力等3名代表领衔、51名代表联名提出了3件关于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议案,经大会主席团研究,决定将这3件议案合并为1件列入本次会议议程。会议认为,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,符合市委市政府对渝中区文化旅游发展的要求,也是加快培育我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,意义十分重大。为此,会议作出如下决议:
一、深化认识,凝聚合力。全区上下要统一思想,深刻认识到发展文旅产业是中央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我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战略任务。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“两点”定位、“两地”“两高”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、做到“四个扎实”的重要指示要求,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,坚定信心,沉心静气,统筹部署,上下联动,多方合作,久久为功,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紧盯目标,狠抓落实。区政府要深入贯彻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和全区文旅发展大会精神,全面落实《渝中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,确保到2020年,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逾20%,文旅产业成为我区战略性支柱产业。要坚持长远发展,树立“干五年,看十年”的长线思维,建设“人文渝中”,提升发展软实力,提高国际影响力,将渝中区打造为品质之城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,深度彰显城市品位内涵。
三、突出重点,统筹发展。区政府要坚持以文强旅、以旅兴文,聚焦产业发展重点,加强文旅资源统筹,打通“承、转、创、融”发展脉络,加快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。要坚持“双轮并进”,强化文脉传承。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三千年江州城、八百年重庆府及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,加强学术研究和文博IP开发,提升文旅公共服务品质,推动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有机融合。要坚持全域联动,转变发展模式。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,联动四大板块,聚合重组文旅资源,优化产业布局,形成全域文化、全域旅游相交融的发展模式。强化硬件投入,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,以文化为灵魂、商业为基础、旅游为载体,精心打造、精细运营传统风貌区、山城老街区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,全力支持凯德来福士等项目建设,加快建设文旅基础设施,积极推进解放碑—朝天门文旅通廊建设,改造提升和活化利用十八梯、洪崖洞等历史文化载体。通过故事思维、慢行系统“虚实”结合,串联起全区优质文旅资源,实现传统与现代珠联璧合、山水风貌与都市风韵交相辉映,形成绝美的城市整体画卷。要坚持创新驱动,引领产业升级。以创意设计促进文化和旅游“内循环”,构建独特的文旅产品体系。设计一批精品“山城礼物”,创作一批底蕴深厚的优秀作品,打造一批特色线路产品,通过文化创意提炼旅游“符号”,提升旅游产品的美学价值,释放旅游产品的文化魅力,从而促进文化再创造,形成循环式驱动效能,打造高端文旅品牌;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能级,带动跨界融合。推进大数据、智能化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,推动发展“文旅+”新业态,构建综合产业链,不断优化产业生态,充分释放产业乘数效应;通过综合施策,实现“人气”变“财气”、“游客”变“顾客”、“流量”变“产量”。要坚持区域合作,发展外向经济。积极融入自贸区建设、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,健全市场体系,培育市场主体,提升文旅产业辐射能级,推动区域融合发展。紧抓“一带一路”历史机遇,充分依托友好城市、领事馆等涉外资源优势,持续开展国际交流合作,丰富文化内涵,拓展旅游外延,不断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四、强化保障,优化服务。要加强统筹规划。坚持国际化、特色化、品质化、项目化理念,全面理清资源,明确发展目标,年内制定出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,确保规划科学性,提高规划执行力。要优化体制机制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,强化统筹,健全适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分工体系。解放思想,深化改革,形成政府宏观调控、行业协会微观指导、企业专业创新、全社会共建共享的联动格局。要健全政策体系。文旅产业周期长,要围绕文旅产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生命周期,明确适用范围和目标导向,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匹配性,吸引培育更多优质企业和专业机构开展全面战略合作。要加大资金投入。增加财政专项资金,争取上级项目资金,积极引导社会资本,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投入力度,促进文旅产业发展。强化金融服务,切实解决文旅企业融资问题,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企业及项目。要强化人才支撑。建立健全竞争力强的人才机制,引进培育高端复合型人才。要持续开展宣传营销。提炼城市精神,塑造城市形象,全方位、全智能宣传推介。创新营销理念,调动社会各界力量,开展精益化营销。
区人大常委会要加大监督力度,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、执法检查、视察、专题调研等多种形式,持续追踪监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。区人大代表应认真履行代表职责,积极献计出力,共同促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渝中区人大 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
主办:重庆市渝中区人大常委会 承办:重庆市渝中区党政信息中心 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